1、立足点不清,把报告写成下对上的汇报
财务分析应该成为公司管理的工具。
作为工具,财务分析应立足于财务数据,提醒公司存在的问题,
总结问题产生的缘由,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。
如果把财务分析演化成下级对上级的汇报,分析报告将会变味,
分析问题会变成找寻客观理由,处理问题会变成推脱责任。最终,管理工具会沦落为表功道具。

2、机械套用模板
财务输出模板化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了。模板化的好处在于:
①上级将想法直接说出来了,下级就不用猜想;
②格式统一,便于汇总;
③填报时可直奔主题,省去了下级的无效工作量;
④关注点明白,减少了上级的无效阅读。说白了就是让大家都省点心。
不少集团公司都会编制财务分析模板,下发给分子公司。
一旦有了模板,子公司的会计人乐得省心,直接套用模板,而不思考本人的实践工作能否与模板匹配。
试想,模板是依据集团的共性设计的,每个公司都有独立的特征,不加变通,模板就成了胶柱鼓瑟了。
3、把握不住重点,没能重点提出根本性的问题
每个企业运营中都会有最突出的问题,或者说是最基本的问题,如同企业的病灶。
这一病灶又会引来诸多的不良反应或其他疾病,但这些反应与疾病都是次要的。
合格的财务分析需求透过财务数据,找出企业最基本的问题。
比如,公司销售收入下降,有研发设计的问题,有成本的问题,有质量的问题,
有广告宣传的问题,根本的问题可能是研发设计不够美观。
假如不能拿捏住它,一切的分析都将是无用功。
4、提出的问题与对应专项分析无法呼应
分析一旦提出了公司目前的问题,就需要对此问题开展专项的深入分析。
比如,公司资金链紧张,主要是应收账款过度膨胀形成的。
提出这一问题后,专项分析就应定位在如何限制新增应收账款、如何清收前期应收账款、
如何制定赊销政策与停止客户评级。这样娓娓道来,才能首尾呼应,让分析报告富有逻辑性。
要是提出的问题与专项分析风马牛不相及,做出的财务分析必然会与业务本质两张皮。
5、就数字论数字,没有发掘业务层面的原因
财务分析报告中,我们经常能看到此类话语,“公司利率降落了20%,
主要收入下降了10%,管理费用增加了20%,销售费用增加了15%”。
这样的数据展示,根本不能称之为分析,因为我们看不到收入为何下降,费用又为何升高。
建议这么写,“因某某市场推广受阻,xx产品销量降低了30%,招致毛利减少xx万元”,
“因写字楼租金上涨xx万元,招致管理费用增加了20%;
华南市场广告投入增加xx万元,招致销售费用增加了15%”。
把数据背后的故事说出来,分析报告会更具体。
6、定性多,定量少
“因市场竞争加剧,公司收入呈现大幅降落,利润也随之降低。”
这是典型的定性式描述。财务分析如果不能做到量化,只是宽泛的说原因,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折扣。
大家都希望能做到分析量化,言之有据,言之有理。很多时候数据的确不容易获得。
有的是没有积累,有的是核算颗粒度太粗放,有的是核算维度未触及,
有的是由于组织架构调整。除了这些原因,还可能是由于我们对市场、对业务了解不透彻。
量化分析不仅是财务核算精准的体现,也是财务人员熟系业务的表现。
7、预测的精确性差
财务分析报告在结尾处常常要对全年的运营指标结果进行预测。
预测精确与否,从某种水平上讲也是检验财务分析效果的标尺。
谈及华为的财务分析预测报告时,任正非说,财务预测分析是管理的灵魂。
财务对工作业务的支持从事后到事前,预测报告是能够为之的举措。
精确的预测有助于公司做出正确的决策,能够优化公司的资源配置。
8、任务令表述不明确,改良措施空洞
对呈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后,就需求提出解决思路了。
假如能在分析报告中让解决问题的思想落地,这等于把财务分析推进到了运营分析的高度。
既然是希望尽快处理问题,就要落实到人,要有明白的处理措施,要有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。
空洞的任务令诸如,“措施:增强市场推广;义务人:销售部全体”。
可执行的任务令应做到措施就是行动计划,如“在当地电视台投放xx分钟的广告,
每月选择一个万人社区实行一次路演推广”,责任人能够追责、能够负责,时间节点是考核的根据。
9、前后期任务无闭环
财务分析应该是持续的,按月度或季度完成。
这就需要前后月度或季度的分析报告应互相呼应,特别是上一期的任务在本期要有验收,
是否都完成了,为何有的没有完成,未完成的本期能否继续推进,这些都应该在报告中表现。
假如报告中对此不做说明,责任落实可能就是一句空话。
假如财务分析不能改良工作,不能成为管理的工具,财务分析报告将丧失应有的价值。
文章来源:瑞莱斯会计